中新网上海8月8日电 (郑莹莹 马化宇)“吴敏霞,上海的骄傲”,清晨六时许的上海黄浦江畔,一幢高楼临江一侧LED屏亮起了灯光,以这些字样,庆贺上海姑娘吴敏霞收获第5枚奥运会跳水金牌。 里约当地时间7日,吴敏霞搭档施廷懋夺得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以5枚奥运金牌数成为中国军团的新科奥运多金王,这也是这位31岁的上海名将运动生涯的最后一跳,这位连续4届奥运卫冕的老将说,“我的比赛结束了,我的跳水结束了”。 当地时间8月7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敏霞/施廷懋一路领先,无悬念夺得桂冠。图为吴敏霞(右)和施廷懋击掌。中新网记者 杜洋 摄 四次出征奥运、五度折桂的吴敏霞1985年出生在上海徐家汇龙华路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喜欢水的她经常光着脚跳到水坑里玩水,一天要玩好几次,乐此不疲。 6岁时,上海少体校的袁连英教练来到吴敏霞所在的龙华幼儿园选苗子,吴敏霞让教练眼前一亮,当时舞蹈班的老师也挑中了吴敏霞。吴敏霞的父母最后权衡再三,替女儿选择了跳水,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上海游泳馆离家更近一些。 1998年,吴敏霞入选中国国家队。而后便开始与郭晶晶、何姿以及施廷懋三任搭档、四届奥运、五枚金牌的亮眼职业生涯。 资料图:奥运会、世锦赛冠军吴敏霞做客中新网访谈节目,与网友分享了她金牌背后的低调与安静。访谈中吴敏霞坦言,到了自己这个年龄,退役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但诚如吴敏霞在夺金后对媒体所说的,“对于我而言,这些年的坚持真的太不容易,我真的累了”。 “我身上大概已经没地方能再增加新的伤病了,能做的只有尽可能把伤病控制好。”从2004年带着腰伤登上雅典奥运会冠军领奖台开始,与伤病作战已经成为了吴敏霞训练生活的日常,她甚至会自嘲道,“每天都在和伤病斗争,训练的日子还真是过得充实啊!” 在跳水队中,吴敏霞一直是训练到最晚的那位。为了减少伤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缓解高强度训练后的肌肉反应,每天训练结束后,她还要接受2个小时的理疗,等回到房间洗漱完常常已是深夜。可以说,跳水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生活。 图为吴敏霞(右)和施廷懋。中新网记者 杜洋 摄 但即使小心翼翼,伤病困扰终究还是无法避免。就在今年3月,吴敏霞在训练中意外磕到跳板,导致胫骨处划开一道10厘米长的伤口。由于在一周的时间内不能下水,吴敏霞不得不暂停系统训练。 那段时间,吴敏霞的内心其实比谁都焦急,伤还没彻底恢复的时候就多次向教练组请战,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赶快复出。在大家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她才老老实实地歇了一段日子。 兵发里约之前的封闭集训,腰部老伤又来“添乱”,让她一度中断了当天的训练,“毕竟都是老伤,一旦关节有些反应或肌肉有些紧,翻腾起来小关节晃动就会压到神经,很疼。” 吴敏霞与伤病作战,年轻的搭档施庭懋也看在眼里,“看霞姐在训练场带着伤病坚持的时候,其实心里有一种很心疼她的感觉。” “有时候,觉得伤病像个老朋友。”面对身边人对于伤情的担忧,吴敏霞反而会送上劝慰:“能练啥就练啥,腿磕成那样都经历过了,没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和体能都是比较大的挑战。但时间不能倒退,只能告诉自己勇敢面对!” 资料图: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国选手吴敏霞此役发挥出色,以414分的成绩摘得首枚各项项目奥运冠军。图为吴敏霞(右)与何姿。记者 廖攀 摄 其实,在圆梦伦敦之后,吴敏霞本可以选择激流勇退,告别与伤病斗争、与枯燥训练相伴的日子。但几经思考与挣扎,她最终还是将里约奥运会列入自己的人生计划,把“挑战极限”定为运动生涯的终极目标。 “2008年奥运会后,我就觉得自己不行了,伤病特别多,非常困难。2009年全运会状态有所恢复,加上心中还有单人项目奥运冠军的目标,于是又拼到了2012年。” 回顾心路历程,吴敏霞坦言,“伦敦奥运会比完后,自己并没想过还能坚持到里约,只是想先缓冲一下,再看接下来的情况。2014年,我觉得还想再去挑战一下,毕竟到这个年龄,中国跳水运动员还没有站上过奥运舞台,我觉得自己有机会去突破一下,就说出了‘想去里约’的目标。” “一路走来,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遇到特别疲劳的时候,我有想过放弃。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么坚持是为了什么,也会带着很多的问号。在困难面前是需要勇气的,而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知道害怕,但还要勇往直前。想想这么多年都顶过来了,如果放弃,就浪费了自己这几年拼下来的成果。”她说。 图为吴敏霞(右)和施廷懋站上领奖台。中新网记者 杜洋 摄 吴敏霞说,选择是自己做的,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就必须有勇气、有毅力,坚持向着梦想走下去。也正是凭着这份不懈的坚持,这位天生在身体条件上不占优势,甚至一度被认定“不适合当运动员”的上海姑娘,再一次在奥运赛场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对我而言,选择成为运动员已是奇迹。能够站上领奖台,是人生的一种突破。而连续四次站上奥运赛场,更是挑战极限,挑战自我。”坚守挚爱的事业,成为更好的自己,吴敏霞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想走好自己想走的路,“做好过程,不留遗憾,始终相信,付出会有好的回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