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让上海“房产新政”的传言成真) 上海市住建委否认将出台房产新政的传言后,此间“离婚热”并未冷却。30日上午9点,本应是离婚业务才开始办理的时间,可是上海徐汇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的离婚登记处,限定一天办理60个号码,且一早被“抢光”(据8月30日《北京晚报》)。 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传言,逼得上海市民排队离婚。传言称上海9月将出台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比如针对离婚不足一年的购房者,限购及贷款政策按照离婚前的家庭情况处理等。很显然,这条传言中的政策所针对的,正是这几年被房地产调控政策催生出来的假离婚现象。购房者不是通过假离婚来逃避政策吗?那新政策就把这个漏洞给堵上。面对这样的传言,民众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赶紧搭上政策到来前的末班车,离婚! 这新闻看上去就像是个黑色幽默,既荒诞又悲哀。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而现实却是,为了一栋房,赶紧去离婚。整个价值观颠倒过来了。而对于那些假离婚的夫妻,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考验夫妻间的信任,还有假戏真做的诱惑。有人笑言,这政策简直是对那些牢固婚姻的奖励,我想这样的奖励,不要也罢。 除了中国式离婚的老生常谈之外,我想新闻里的另一个细节更值得玩味。那就是上海市住建委对传言的否认根本就没有让“离婚热”冷却。又何止是离婚热呢?整个上海的楼市也高烧不断。谣言澄清的第二天,上海一手房签约套数继续创新高,截至8月30日下午18:54分,成交量已达到2042套。这已经是连续4天突破千套了。这说明什么?很多上海民众并不相信住建委的辟谣。 这些不信辟谣宁愿离婚的市民,左右他们行为的也许真的是某种成见。然而成见这东西,总有滋生的土壤,总归是一种前车之鉴。远的不说,就说上海边上的杭州市,2013年的时候,就有传言说杭州市要限制机动车牌照,然后还发生了一位老板一口气买了上百辆车的奇闻。杭州市有关部门赶紧出来反复辟谣,信誓旦旦,为此还惩治了一个“传谣者”。最后结果怎么样?2014年3月,杭州市限牌政策隆重出台。 这成了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套路,首先是江湖传言要出台某项政策,然后政府就忙不迭地出来辟谣,然后政策真的出台了,传言成真,狠狠打脸。但是打脸可能是从民众的角度去看,从官员的角度解读,这也许是策略,先是放出政策出台的风,然后辟谣,暂时稳住民众情绪,最后再亮出底牌,一切尽在掌握。然而民众不会总是被掌握,当不让他们相信的东西成真了,那最终谁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呢?就像资深媒体人章立凡所言:“轻易抵押政府信用而不顾忌由此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果不是决策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就是过于相信政府部门权力的力量,而不担心信用问题。由此透射出来的,是管理社会而非服务社会的惯性思维。” 当政策的出台失去了良好的信誉,其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变得无所适从。人们基于自身利益,就会做出两种选择,有门路的就去寻找门路,提前获悉信息,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没有门路的,则只能依赖“小道消息”的传言,选择宁可信其有。而在这样的氛围中,政策会被利用,被投机,被钻空子。而作为政府部门执政基础的公信力,也就难以捍卫了。 而这样的不信任、投机和钻空子行为,会作为一种习得的文化传递出去,辐射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商业市场还是社会生活,彼此间的冷漠和欺骗时有发生。比如这两年互联网大佬们的收购合并,都遵循了传言、辟谣、成真的套路,这算不算是一种上行下效呢?而他们的目的,自然在股市。 而这样的辐射,已经传递到了国外,有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或留学生,津津乐道于各种钻当地法律政策空子的攻略。是外国人发现不了制度的漏洞?当然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遵循了一系列的程序,公开透明,每个公民都参与到制定的工作当中,他们也深知这制度意味着什么。制度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而那些漏洞,则让建立于信任基础上的文化给弥补和规避了。 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制由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构成。 所谓内在制度,指在一个社会中演化出来的观念、习俗、礼貌、道德等行为规则,而外在制度则是由政府颁布的法律、 规章、政策等行为规范。 而外在制度有效运行,就需要内在制度相辅相成。 如果公权力在制定政策时的观念是暗箱操作和反复无常,而民众在对待政策时的观念是不信任和投机取巧。那结果就是,法律法规难以树立起权威,而政府的公信力也被反复削弱。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然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政府的公信力、商业的信誉、民众的信用,保障了社会和市场的正常运转。而这三者中,政府是最初的撬动者,政府公信力为政策担保,而政策则为社会和市场提供保障。那么回到这个新闻,9月份已经到了,希望上海市住建委能够守住政策的一致性,然后,让那些抢着离婚的市民们空忙一场。 本报评论员牛角 (原标题:别让上海“房产新政”的传言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