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沪带着孩子们练球。陆家明摄(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龚洁芸这个暑假,第一支来自中国的小学女足队伍在大洋彼岸喜获“美国杯”足球比赛亚军,载誉归来。她们来自上海的一所传统足球学校——上海市金山区兴塔小学。 坚持走了近20年的校园足球之路后,兴塔小学和其他众多足球特色学校一样,开始进入了收获季。201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校园足球联盟,申城校园足球人口快速增长,在该联盟注册的校园足球运动员从开始的900多人增至万余人。 “一个国家足球的腾飞,需要足球文化和氛围,发展校园足球是最好的基础。”原国家男足主教练、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朱广沪说。 重在培养智慧球员 中国足球队员的身体条件在亚洲是数一数二,体能完全没有问题,但为什么我们的足球水平就是上不去?前不久,前来参加上海校园足球邀请赛高峰论坛的前中国国青队主教练埃克哈德·克劳琛直言:目前中国足球最缺的是“足球智慧”,对于足球的认知和意识,并不是闷头训练就能一蹴而就的。 创造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什么一定要扎根校园?朱广沪认为,能够踢好球的孩子,头脑一般而言都不会差,所以抓好文化学习,是培养未来有素质有潜质球员的必要条件。只有校园才能培养“有智慧的球员”,同时又拥有培育专业足球的土壤。 “让读书的人去运动,让运动的人去读书”。2012年,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成立,教育和体育两家携手,为的就是在校园里培养有智慧、会踢球的球员。 克劳琛介绍,全德国共有360多个专业足球学校,几乎延伸到每一个社区,此外全德国境内还有众多社区运动中心和足球运动场所,几乎都配有持证的专业足球教练。 “如果学校和学校之间有一个全年的主客场的竞赛体系,孩子们从小就在完整的竞赛体系锻炼下面比赛,可以为他以后成为职业球员打好基础。”朱广沪说。目前,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校园足球已确立了“四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纵”(暑期学生足球赛、校际联赛、区际杯赛、国际邀请赛)的立体化竞赛体系。2015年,全市组织校际联赛5250场。 育人理念因材施教 上海的精英训练营里,会踢球又会读书、全面发展的精英孩子有不少。比如在徐汇区南洋中学,就有一个这样的市三好学生张志恒,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球也踢得好。校长陆军不由感叹:“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校园足球就需要培养这样的后备人才”。 在上海的探索中,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做大足球的基础,同样也要为了培养校园足球中的“明星球员”。只不过,这样的明星球员需要智慧和球技并存。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发展校园足球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会踢足球的科学家、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才,也可以涌现出一大批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去年底,为了让广大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接受系统的足球训练,为上海乃至国家输送人才,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成立。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说,既要踢好球,又要读好书的“育人”理念已经贯穿徐汇分营的球员选拔、管理、训练中。从营员构成看,不仅有许多学校的大队长、中队长,还有获得徐汇“区长奖”的学生、获得艺术类奖项的特长生等。 青训杜绝拔苗助长 在精英训练营,“读书好、品德佳”是选材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闵行、普陀等分营,都出现过因为文化考试不合格,而被精英训练营“劝退“的情况。 为了让孩子未来有更多的选择,也为了培养有智慧的足球精英,上海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有着严格的文化学习制度:除了比赛,11岁以下营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6小时,15岁以下营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8小时,17岁以下营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10小时。每周六下午为固定集中训练和比赛日,每周日下午为文化学习日。区县训练营办公室设立文化生活督导员,负责追踪营员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精英训练营的推广,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认同。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技术总监吴金贵认为,中国足球的青训,不适合过早的专业化。他说,青少年足球培养,一定要警惕过早“圈养”,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这样对一个职业球员未来的发展,弊远远大于利。 精英训练营文化和训练兼顾的模式,也得到了欧洲著名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可可维奇的认可。他认为,在面向培养“校园足球明星球员”的目标下,并不需要以往专业化训练的“达标训练时间”,因为太过高强度的训练,反而会提前透支球员的潜力,缩短应有的运动生涯。 吴金贵认为,在校园足球里培养发现未来的职业球员和中国足球的好苗子,是眼下较适合中国特色的青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