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近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远在美国西雅图,一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中国战队惊艳夺冠,并豪取913万美元奖金,被推崇为业界英雄与人生赢家。近在泉州,本周《东南早报》的一组深度报道,再次将沉湎网游的极端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人为此一掷万金,有人甚至因玩游戏走上犯罪道路,令人扼腕叹息、痛心不已。 多年以来,网络游戏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争议声。随着玩家群体的扩大、电子游戏竞技产业的兴起,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网游似乎已逐渐褪去“沉迷”、“玩物丧志”等负面标签。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为正式的体育项目。然而,青少年甚至是成人因沉迷网游导致的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公众对网络游戏的讨伐声浪随之一浪高过一浪,网络游戏甚至被一些家长视作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沉迷网络游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各方也争相开出治理的药方,但为何极端事件仍然频发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人将网络游戏称作“网络海洛因”,一些喜欢网游的年轻人被家人朋友视为异类,这让他们只好从虚拟世界中寻找认同,更加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进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发生。而这更加重公众对网游的恐慌情绪,甚至有将其妖魔化的倾向,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可见,一味将网络游戏视作洪水猛兽,不仅无益,甚至有害,要破除网络游戏沉迷,就必先破除公众对网络游戏的歧见。其实,任何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童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游戏是成年人获得心理愉悦的手段,在网上你可以与千里之遥的对手下一盘围棋,可以在电脑上摇身变成无法阻挡的足球前锋;游戏是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的手段,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满、愤怒需要发泄,动作游戏提供了攻击性得以释放的合理渠道;游戏还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甚至是一些人的理想和事业,他们把提高游戏技艺看得和工人提高劳动技能一样重要,一些玩游戏的精英们组成各种电子竞技团队,梦想着将来赢得电子游戏奥林匹克比赛的金牌,还有一些游戏玩家已经成为网游产业玩家,成为IT业、商界的风云人物。 不可否认,个别网络游戏企业唯利是图,放任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需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督促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网游本身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个商品,给玩家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娱乐,不应被特殊对待。而要避免一些沉迷游戏引发的极端事件,恰恰需要不以异类视之,而是以理性的观点,宽容的心态,对待参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让他们在虚拟世界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能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正常的认同,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游,并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参与。 事实上,随着网络游戏逐渐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玩家的增多并未带来沉迷人数的增加。年初,《中国教育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例由10年前的12.6%降到10%,差异显著。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多元化时代,我们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只为享受多元化的乐趣,也为避免狭隘认知带来的困扰。用宽容的心态理性看待网络游戏,才能把个别人从沉迷网游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