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岗位调查时,可以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选择以下具体的岗位调查方法: 一、岗位写实 岗位写实是指岗位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信息采集方法。它是进行工作岗位调查的基本方法之_一。岗位写实的对象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员工所操纵的设备;写实的范围,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一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岗位写实的目的,确定岗位写实的对象。 (1)确定写实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 (2)根据岗位写实的目的,确认写实的对象。 例如,承担某种岗位工作的员工有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分,在调查同类工作岗位时,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则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为对象;如果是为了进行岗位分析,撰写工作说明书,或者是为了进行岗位再设计再改进,则应分别选择本类岗位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员工为写实对象,以便于掌握更系统、更全面的岗位信息。 2.进行初步岗位调查。 为了有效地组织岗位写实,写实人员在正式写实之前,应当事先进行一次初步的岗位调查,了解写实对象的各种相关信息,掌握其工作地内外环境、工作条件以及设备配置的情况,收集有关机械设备、工艺装备、工位器具、劳动组织、加工对象、工作布置、员工素质、技术等级、工种工龄等方面的信息。为了保证写实资料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尽可能地消除观察过程中生产、经营、管理等因素的干扰。 3.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规定好具体的写实程序和步骤,设计出写实调查表,做好书写板、计时器等所需仪器的准备工作,明确规定划分工作事项的标准,以及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编码,以便于登记记录数据资料。 4.培训写实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岗位写实的技术技巧。 5.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使其积极配合,全力协助写实人员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 (二)实地观察记录 岗位写实一般应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应将整个工作日的活动情况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要集中精力,在员工的配合下,按顺序判明每项活动的性质,简明扼要地加以记录,并注明每一事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妞出现交叉性的作业活动项目,应在备注栏注明交叉活动的内容 (三)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应对岗位写实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具体步骤是: 1.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 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3.编制岗位写实的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用全部工作时间及作业时间的比重劳动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 清除非生产时间和非员工个人造成的停工时间M1=(Tfs+Ttgf)/Td=(24+25)÷419×100%≈11.7% 清除员工造成的停工时间M2=(Ttgg+Tgxk实际-Tgxk标准)/Td=(12+19-15)419÷×100%≈3.8% 劳动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M1+M2=11.7%+3.8%=15.5% 注:*标准个人需要与休息竟放时间Tgxk=15工分。 4.分析岗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掌握关联工作活动的各种信息。 5.根据岗位写实的结果,写出岗位综合分析的报告。 二、作业测时 作业测时也是进行工作岗位调查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测时前的准备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3.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划分的原则是: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要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4.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观察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手动、机手并动)和工序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在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测时精确度要求高,观察次数要比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多些;如果工序的延续时间长,每次测定结果出现的误差要相对小些,观察的次数也可以少些。测时的观察次数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在保证可靠性为95%的情况下,如观察值精确度在士5%时,公式为: 在预测精确度控制在±10%时,公式为: 式中:N——应观察的次数; n——预先试验性观察次数; x——预先观察的结果。 (二)实地测时观察 测时观察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就是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整体法,即反复记录全部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也可以采用反复测时法,如第一次测定一、三、五项操作,第二次_测定二、四项操作,交替测定记录(参见表1—4)。在测时过程中,调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在测时表中注明。 (三)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1.根据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2.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3.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稳定系数是测时数列(同一操作多次测定记录的时间值)中最大数值与最小 数值的比值,即: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越小,比较可靠;相反,则说明数列波动越大,可靠性越小。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限度,就需要重新测定 4.由每个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 三、岗位抽样 (一)岗位抽样的步骤 1.明确调查目的 进行岗位工作抽样,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有了调查目的才能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确定岗位抽样所应达到的可靠程度和精确度。一般来说,岗位抽样的可靠度取95%,精确度±5%~±10%,即可满足需要。 2.作业活动分类 对被观察对象的活动作适当的分类,以便正确地进行观测记录和事后的汇总整理、统计分析。在调查员工的工作活动情况时,一般按其工时消耗的性质分类;在调查设备开动状况时,一般按设备停机的原因分类。为了统÷口径,防止混淆,可编出抽样项日分类表(参见表1-6)。 表1-6工作抽样分类表 工作名称代号说明实例 1.整理办公桌 工作准备G.z在上班后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2.检查办公设备,打开计算机 3.查阅交接班工作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