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晓君通讯员徐冰艳 本报讯“这个纺车柄叫摇车柄,这个叫摇车场……”自从“平湖土布非遗传承”项目进入独山港镇运港村文化礼堂陈列后,这里经常有来自该镇中小学校的孩子来聆听平湖土布非遗传承人姚爱英老师的讲座。在运港村文化礼堂,老百姓可以详细了解到平湖土布的发展历史以及艺术、文化和工艺价值。 除了传承文化遗产,在独山港镇各村的文化礼堂里,还开展着政策宣讲、道德讲堂、文艺演出、教育培训等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主题,丰富道德建设举措,挖掘乡土文化载体,努力把文化礼堂建设成为高水平有质量的基层“文化综合体”,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之初,独山港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品牌鲜明”的工作目标,积极整合利用村里现有的阵地资源,进行扩建、改造、提升、完善。“我们重点挖掘每个村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按照各村不同的文化底蕴,打造‘一村一堂一品’特色化文化礼堂。”该负责人介绍说,运港村文化礼堂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历史风貌上狠下功夫,小营头村、海塘村、星华村则分别围绕“渔乐文化”和“晒盐文化”,突出其文化底蕴和特色,充分发挥好文化礼堂的品牌作用。 文化礼堂也是育人于乐的重要平台。独山港镇积极利用文化礼堂中“春泥计划”和“道德讲堂”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村民道德素质。依托各村附近学校和本地热心人士、大学生村官等资源,各村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到农村开展文体辅导活动,并积极参与“春泥计划”示范村、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春泥计划”实施水平。 在今年第11个文化遗产日,黄姑小学的孩子们来到运港村文化礼堂,在姚爱英及民间老艺人的指导下,手把手学习使用纺车,并慢慢将棉条纺成棉线。六年级学生张艺达兴奋地说:“平湖土布织起来很有趣,把棉条压成丝好神奇,线比较容易断,在摇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慢慢拉。” 平湖种植棉花、纺织土布起源于宋代,最鼎盛繁荣属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平湖土布不仅解决了平湖人民的穿衣问题,而且成了平湖人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姚爱英说:“这是平湖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尽管现在平湖土布已经走出平湖人民的生活,淡出了劳动人民的视线,但是它的价值、精湛的手工技艺,应该让青少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利用文化礼堂这一平台,独山港镇按照“有场地、有牌子、有标识、有设施、有队伍、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有档案”的“十有”要求,顺利推进了农村“道德讲堂”建设。截至目前,全镇道德讲堂开课90余场,听众超过1万人。同时,结合文明市建设工作,该镇广泛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最美员工评选、家庭美德建设等活动,努力使道德文化渗透到每个农民心里。 运港村文化礼堂举办红色电影展播活动,让党员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学习先进典型;前进村文化礼堂开展剪纸技艺培训活动;小营头村、建中村文化礼堂举办家庭教育节、家庭教育课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独山港镇文化礼堂还坚持以传统美德传承与新人新事弘扬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乡风文明建设行动,培育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营造和谐氛围,更好凝聚人心。 自从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独山港镇各村的基层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前不久,“传承经典振兴戏曲”经典戏曲走进运港村文化礼堂,为村民朋友们献上了一场趣味横生的演出,一个个经典片段令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戏曲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优秀的唱功,让前来看戏的群众连声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