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全世界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也逐渐凋敝,这一幕也自然体现到了我们的教育上。学生对本土的文化不了解,对脚下的大地不熟悉,怎么能够对乡土有深厚的感情呢?我们的乡村教育是非乡村甚至是反乡村的。我们是在用城市的模式、城市的教材开展乡村的教育。乡村教育不是为了乡村,不是为了乡村的孩子,不是为了乡村的未来,而是在消弭乡村的精神。乡村的教育严重地脱离乡村的实际,高度复制城市的教育内容,最后的结果不仅让乡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乡村,而且那些留在乡村的孩子也对乡村从心理上有疏离感,无法对乡村产生真正的认同。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清末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明确规定:在各科教学中,历史“尤当先讲乡土历史”,地理“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格致“宜由近而远,当先以乡土格致”。把乡土文化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2003年钱理群先生在编写《贵州读本》时也明确提出,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他说:“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可见,乡土文化教育不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更是有着现实的需要。 所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积极行动了起来。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民进的一位会员组织编写了一本《新开口村村志》。新开口村是河北省万全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农村。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据说这样的村庄有200多万个,其中成建制的行政村60多万个。新开口村的历史上也没有出过什么达官显贵,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开口村实在算不上有名气。然而,读完这本装帧简朴的《新开口村村志》,洋洋洒洒8万多字,将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小村庄的兴衰变迁,自然人文、风土人情、教育文化等内容尽数收录。一字一句仿佛一幕一幕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这使我不禁对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陡生敬意!因为,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农村沿革的历史缩影,更是一个村庄的灵魂的再现。更让我感动的是,完成这本村志编撰工作的是10个在新开口村土生土长或者现已走出去的文化人。他们虽然大多已不常住在村里,但他们的根永远深扎在新开口村这片热土上。凭着对故土的这份热爱,他们历时2年多,整理、收集、查阅了上万份文献资料,拜访了村里近百位老人,几易其稿,终于让故乡这段由岁月沉淀的历史得以文献式的呈现。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着实令人敬佩。其实,这就是他们的乡土文化教材。 最后,我还想特别说明一点,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的乡土都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也未必就了解当地的城市文化,也需要相关的故乡文化教育。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教育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应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留住乡情的本。就如我曾经希望苏州的孩子会讲方言,唱昆曲一样,我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教材。就像每个人都能够记住家乡菜的风味一样,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家乡的文化,有着争当“新乡贤”的梦想,建设新故乡的激情。要实现这个梦想,最基础的工程,就是让乡土文化教育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愿意与各位携手,为这个梦想而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