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高新区党工委的最新统计表明,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该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0.66%、13.18%、7.85%、14.36%,分别达到638亿元、57.39亿元、1332亿元、161亿元。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昆山高新区排名第51位,其中企业上缴税额增长率全国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第五。 昆山高新区和玉山镇是“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当前,昆山高新区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是跨越提升、争先进位的冲刺阶段,我区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做好“插柳成荫、老树开花、腾笼换鸟”三篇文章,加快建设科技生态新城。 今后五年,昆山高新区将抢抓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自贸区及科创中心建设“三大机遇”,坚持特色发展、跨越提升、争先进位,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生态新城,跻身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前三十位。 新的蓝图业已绘就,添彩“昆山之路”从头越。昆山高新区明确,今后五年,将围绕建设科技生态新城,锁定创新驱动核心区、开放融合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民生幸福样板区“五区”发展定位,争当全市转型升级领头羊、创新发展主阵地、宜居宜业宜创首选地,全面开启“五大发展”“高”“新”篇章。 坚持创新发展,引领转型跨越、质效提升。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十三五”期间,争创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增“千人计划”人才30名、省市“双创”人才和团队130个,高技能人才3000名,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达到220人。培育创新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拓展机器人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空间,分别形成千亿集群和百亿集群。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创新创业高地。深入推进阳澄湖科技园创新核心区建设,完善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科技服务、宜居宜业、高端教育等服务功能,推动“四校一所”产学研合作,高效运作两岸青年创业园,落实中关村“6+4”先行先试政策,形成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有绩效、可考核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坚持协调发展,引领城乡统筹、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深化“四个渗透”理念。在工业区渗透商贸服务,提升园区吸引投资、吸纳就业、产业创新水平。在居住区渗透智慧服务,打造新型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在商贸区渗透文化服务,形成独具高新特色的商贸商务文化氛围。在农业区渗透旅游休闲服务,促进精致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各大板块功能。对接多规融合,突出有机联系、错位互补和特色发展,调优“三大板块”规划,阳澄湖科技园侧重改善创新创业人才环境,吴淞江产业园侧重完善创新创业企业配套环境,新城北产业园侧重优化生产生活群体宜居宜业环境,推动资源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宜居宜业、生态提升。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保障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严守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制度。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继续实施以“区域治水、系统治水、生态治水”为特色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抓好农业水利建设、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河道治理、田容田貌整治,切实提升农村生态涵养功能。 坚持开放发展,引领创新合作、联动融合。瞄准全球产业链重点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打造开放创新融合高地。发挥沿沪对台优势。承接上海科技产业溢出效应,导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突破引进智能装备、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加快引进区域总部、科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深化两岸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创新外资外贸工作。坚持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等“六个并重”。深化对外创新合作。拓宽与德国、芬兰、以色列、瑞典等国家的研发机构技术合作纽带,吸引跨国公司、境外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元器件等国际先进研发成果落户转化。 坚持共享发展,引领民生改善、社会转型。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注重适度普惠,补足民生短板,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夯实民生服务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投入。对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构建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