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曾刊载了来自天津武警部队指挥学院医院的3例不良反应案例。1995年3月至1999年5月,该院应用吗丁啉治疗800余例男性胃部疾病患者,其中3例出现乳房增大,伴有肿胀疼痛,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美国FDA曾告诫该国女性不该从其他国家获取吗丁啉并将其作为催乳药使用。 2008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的一项研究,选取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全国31个中心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2067例,连续用药2周,共有26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占总例数的1.26%,且均为轻中度,主要为头晕和溢乳。该研究认为,“吗丁啉治疗消化不良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药品的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当一种不良事件经评价,有理由认为与所服用的药物有关,才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及特异质反应等。 孙忠实分析,国外监测到吗丁啉对于心脏带来的不良反应案例,国内却几乎没有,关键是由于国内批准的使用剂量比欧洲要小得多。 西安杨森在给《财经》记者的回复中表示,中国与欧洲在用药习惯方面有明显差异,“多潘立酮是10毫克一片,欧洲以前的服用剂量是一次吃两片,一天4次,日服用剂量达到80毫克,而中国的推荐剂量是每次一片,一天3次,日服用剂量只有30毫克。从中国医生处方的数据显示,也是一天30毫克,疗程在1至2周。” 在2014年4月,欧洲药品管理局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完成了一项对含多潘立酮药物的评估,并据此建议在全欧盟范围内变更其使用适应症,限制其仅用于缓解恶心和呕吐症状、在儿童使用中限制剂量并根据体重谨慎调整剂量;并建议在成人和体重超过35公斤的青少年中将剂量减小至10毫克,每日最多3次,服用不超过1周。这一推荐用量与国内的获批剂量是相同的。 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田宇告诉《财经》记者,在国内,吗丁啉一般是肠胃不舒服了吃一片,不是长期规律服用,同时每次服用的剂量不是很大,它相对是安全的,所以才被这么广泛地应用,“我们在给患者开药时,也会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等情况。” 田宇同时认为,尽管吗丁啉在心血管方面引起的不良反应在我国罕见,但来自国外的警示信息,对于消化内科医生以及药师而言,至少有提示意义。 实际上,吗叮琳的滥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止中国一家。李长青介绍,即便在加拿大卫生部发布警示之后吗叮琳用药已经少了很多,但2014年的调查显示仍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属于非适应症用药。 不良反应监测需加强 对于吗丁啉在中国较低的不良反应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国内对吗丁啉的推荐剂量较低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已经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未能如实地被统计进来。 针对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关于吗丁啉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检测结果,《财经》记者向CFDA进行咨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不良反应报告是发现药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依据。2016年7月,CFDA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2015年,全国不良反应报告139.8万份,较2014年增长5.3%,其中,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9.3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8.2%。“新的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是每百万人口报告表数400至600份;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不低于30%。 在美国,约九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制药企业。国内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比最多的是医疗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医疗机构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占82.2%,药品生产企业报告占1.4%,经营企业报告占16%,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 中国和英国均采用自发报告的形式来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011年至2012年,英国报告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为94%。英国采用黄卡制度,医师和患者可通过邮件、电话、网站等途径递交黄卡以报告不良反应。中国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向各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孙忠实分析,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每年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虽然年年在增加,但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不良反应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这是真正衡量一个药品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孙忠实曾对媒体表示,中国严重不良反应样本的不足,“导致中国至今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药品监测结果警示全球,对于药品撤市都是参照美国FDA或欧洲药品委员会的结论行事”。 目前,对于药品生产、经营厂商没有上报不良反应的行为,国内尚无严格的惩罚措施。显然,在此种政策之下,药品生产、经营厂商根本没有动力去如实统计上报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 即便是医院,也会出现漏报情况。对于药物不良反应上报,通常由医生判断其与药物的关系,如果判断与服用药物有关,需要填写表格后上报给医院药剂科,药剂科要来核实,然后再逐级上报。然而,“由于门诊医生确实很忙,一些很轻的、很普通的不良反应,一是患者没有主动向医生提起,二是医生无暇顾及,这样就会造成漏报。通常情况,很严重的、与药物有直接关系的不良反应才会被上报。” 一位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告诉《财经》记者。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也使有些医生或医疗机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上报顾虑重重,担心引发患者不满甚至是医患冲突。 此外,吗丁啉是非处方药,大量像常庆这样的个人购买和服用的行为游离于监测体系之外,即使发生了不良反应,也很难被纳入统计报告。 上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也显示,因漏报、填写不规范、缺乏详细信息、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原因,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收集的数据存在局限性。 目前在中国和很多已经批准使用吗丁啉的国家,立即禁用并不现实,因此在用药时应该非常谨慎。而警示的目的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因为吗叮琳针对的症状为非致命,而心脏不良事件却有致命风险,所以用药应该非常谨慎。 李长青认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吗丁啉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至少,了解这方面的风险是给病人和医生更多选择的考量,医生提前告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不良事件发生之后的纠纷”。 《财经》记者习楠 贺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