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铅笔道 记者 薛婷 ?导语 创业初期,做擅长的事儿比做感兴趣的事儿更重要些。这是首个创业项目带给罗皓的经验教训。 尽管拥有七年金融风控经验,曾就职于通用电器、渣打银行、Discover信用卡等大平台。由于个人对营销感兴趣,他于2011年毅然做了品牌舆情分析项目。 尽管项目拿到了天使融资,但罗皓意识到了模式的局限性:无法规模化。他顶住众人反对,中途转型,重拾老本行。罗皓身上有着湖南伢子的霸蛮劲。 这一次,他要用互联网数据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风控服务,如电商、公积金数据等。“金融风控就像做菜,现在菜谱有现成的(风控模型),但是缺少下锅的米。” 如今,聚信立已服务客户近400家,数据风控权重占比平均为20%,把客户的坏账率降低5%~10%。如果原来的坏账率为5%,在此基础降低10%的话,即降至4.5%。 报告输出时间平均为2分钟,客户单日查询量超过20万次,单日撮合贷款金额2.5~3亿元,累计查询人数1100万。 筹备18个月的产品是如何做到的呢? 注: 罗皓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天使期转型 2012年年底,罗皓有了业务转型的念头。那时距离他拿到天使轮融资不足半年,周遭齐刷刷抛来反对的声音。 经过几个月谋划,他的想法越发坚定。“天使期走到一半,做这个决定还是挺艰难的。” 当时聚信立的项目是为品牌做舆情分析,通过爬虫收集微博、电商等平台的数据,来帮品牌做用户群体分析,曾服务可口可乐、肯德基、路虎汽车等客户。 这本是他的兴趣所在。然而深入到行业中,罗皓感觉到各种不适。 首先,基于群体的数据分析,价值很难量化。“客户的高层用你的数据报告做了决策,最后产生了多少效益,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此模式只能以做项目的方式服务客户,难以规模化。罗当时推出了几款产品,几乎卖不动。 转向何处?他联想起2009年时的一个想法:利用互联网数据去判断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当时微博很火,记录了个人的照片,喜欢什么,吃什么,玩什么......我觉得这事有戏。” 这是罗皓的老本行。他是国内第一批SAS认证统计师,有七年的金融风控、风险建模、大数据分析等经验,先后就职过通用电器、渣打银行、Discover信用卡。 罗感觉到,这事儿已不再是自己多年前简单的一个创意,而是变成了一种趋势。“大家的数据正逐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如运营商数据、电商数据等。” 10月,他了解到美国有家利用互联网数据做风控的公司 ZestFinance ,已获得5000万美元B轮融资。 他打算重拾老本行。“创业初期,做擅长的事儿比做感兴趣的事儿更重要些。” 2013年4月,聚信立正式转型。罗皓信心满满,他认为首先通过互联网数据判断个人能不能贷款,价值很直接。此外,经过上个项目,他们积累了数据收集、清洗等经验。 他把服务对象确立为消费金融公司,如P2P、银行等。“很多贷款的用户是缺乏传统信息记录的,互联网数据刚好能起到作用。” 然而第一步数据获取便着实让他为难。国内互联网平台的个人数据大多是封闭的,且定价模糊。“直接找电商、O2O公司等第三方要数据,基本不可能。” 罗皓另辟蹊径,找到对策。他转而从借款人切入,由个人授权,通过网页抓取技术收集信息。“借款人为了贷款,需要向平台出示证明或第三方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还款能力等。” 18个月筹备产品 数据有了,以怎样的产品形态提供风控服务?罗皓最初的想法是直接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数据。 ◆ 聚信立的小伙伴正在埋头工作 期间,他带着产品总监跑了成都、上海等城市的30多家小贷公司,拿着准备好的互联网数据逐家了解需求。结果放贷平台拿着这些数据不知如何使用。 一个现象让他转变了思路。他发现,银行覆盖不到的信贷市场,60%以上的损失来自于欺诈。“这些用户的目的不是借钱,而是骗钱。” 骗钱的手段无非是造假贷款申请信息,如姓名、年龄、工作、学历、住址、紧急联络人等。“拿用户的申请信息与事实信息做对比,如果二者有出入的话,很大程度上说明他在行骗。” 比如,一用户申请贷款时填写了住址,而电商数据显示其从未向该地址送过货,“此时有理由怀疑此人地址信息可能不真实”。 由此他确定了产品形态:用互联网信息去验证贷款人的申请信息。“对于这种形式,调研用户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这给技术实现增加了难度。他们需要把互联网数据转化为信贷平台能看得懂的数据,可简单快速与申请信息做对比。 罗皓将这项程序称为“数据翻译”,例如通过电商数据,判断贷款人的住址、有无信用卡、紧急联系人等。 “信贷平台此前没有使用过互联网数据做风控,大多还是传统的收入、身份证等信息。对于信用缺失的贷款人,便没有认证、判断依据。” 此外罗坦言,除了最后一步“数据翻译”外,技术上的挑战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