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E基金的“业界大佬”,由于其曾经拥有优秀的投资业绩与卓越的投资理念,从而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膜拜。这时,LP们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其一:“大佬们”是否同时管理多只基金?因为即使是“大佬”,他也是正常人,如果管理的基金多了,其精力难免分散,最终的结果是每个基金都难以经营好。其二:如果“大佬”管理多只基金,那么LP需要知道,他如何协调和处理不同基金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当出现优质项目时,他是如何在不同基金之间进行分配的。其三:一些“大佬”将自己的个人品牌进行“出租”,甚至有的“大佬”称其管理的基金超过50个。但是调查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基金几乎都不是由他本人进行实际经营管理的,“大佬”只是挂个名而已。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已经不能用“不妥当”来形容,而应该用“不负责任”来描述。 2、关于“明星团队” 一些私募股权基金在募资时往往会组建一个“明星团队”,其中可以看到众多优秀的投资人才。对于这种现象,LP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合作的时间。这个明星团队已经合作多久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实践操作中,经常出现临时搭台唱戏的情况,几个合伙人之前从来没有合作过,就是为了这次资金募集才开始组建团队的。 其二:决策机制与分配机制。虽然LP与GP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和棘手,但是更为难以处理的关系却是GP内部的关系。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实践操作中,GP内部合伙人的流动频繁程度令人乍舌。一个合伙人在一支PE基金中可以持续工作五年以上的,纯属凤毛麟角。PE基金内部合伙人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中国GP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而这一痼疾产生的根源就在于PE基金的决策机制与分配机制存在问题。为此,LP在选择PE基金时,为了防止该基金今后出现内讧,还应该认真考察和分析该基金GP的决策机制与分配机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矛盾与问题。 其三:团队人数与基金规模的配比。PE基金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PE基金的团队是其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与根据。为此,如果一只PE基金的规模在迅速膨胀,但是其团队人数却变化不大,那么就难以保证该基金可以获得良好的实际运营效果。 过往业绩(Track Record)基本上是除了团队之外最为直接地反映某一PE基金运营能力的信息要素。为此,在对PE基金进行尽职调查时,我们也应该对该部分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 创妹点评:要成为一名LP,一定得提前做好功课,谨慎选择PE大佬,毕竟是把自己的钱拿去给别人打理,稍不留神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6氪】 滴滴投资Uber中国10亿美金,两者正式合并,聪明的人都跑去向老板申请涨工资了 传言了很久的滴滴、Uber中国合并案似乎就要尘埃落定。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滴滴出行将与中国优步(Uber)合并,就差双方正式宣布。 交易细节方面,滴滴将向优步投资10亿美元,Uber将取得新公司20%的股权,继续在中国运营其自有的APP,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估值将高达350亿美元。 事实上,早在7月中旬,彭博社就报道称,多家机构投资者正在推动Uber与滴滴出行签订一项合作协议,并且透露细节显示:Uber的一位投资者已经与滴滴股东进行了10余次会议和电话磋商。 宏观层面,滴滴、Uber中国的合并,标志着双方抢夺中国乘客的战争彻底结束,Uber也将借助滴滴这个巨头开启更顺手顺脚的扩张之路。 但是从微观层面来看,看到滴滴、Uber中国合并的消息,都赶紧跑去向老板申请涨工资吧。 首先,滴滴宣称占据着专车市场上80%以上的份额,而Uber中国之前也对外宣布,拥有30%的专车市场份额。如今两者合并,毫无疑问会对专车市场构成垄断嫌疑。 在上周四发布的网约车新规中,明确了网约车合法化,为滴滴、Uber等网约车平台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但是,在征求意见稿第3条中的“网络预约出租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这一次修改为“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城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实行政府指导价的除外。” 《暂行办法》第19条强调了平台应“公布确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计程计价方式。”第20条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并向乘客提供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暂行办法》中,也将定价权交给了网约车平台。 同时,在新规中,网约车平台还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也意味着诸如一些专车平台的优惠措施将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价格行为。 言外之意,滴滴、Uber中国合并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者层面,都不可能允许网约车平台再度烧钱,尤其是滴滴与Uber还拥有高瓴资本、老虎环球基金、中国人寿至少3家共同的投资方。 数据还显示,2015年上半年Uber在发达市场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中国Uber已经亏损超过20亿美元,可以说Uber之前一直冒着很大风险与滴滴竞争。 之前的小道消息称,在网约车新政发布之后,滴滴出行和Uber已经秘密签订了烧钱补贴协议,如今看来,似乎更像是合并之前一系列细节的确认。 除此之外,在滴滴、Uber施行动态加价以来,就备受司机和乘客诟病,一方面加价并不能让司机得到更多的利益,乘客的消费也更高,甚至导致原本有价格优势的互联网专车,加价后的收费远远高于传统出租车。 尤其是,专车软件一开始就是补贴打车来吸引用户,动态调价的机制下,过于昂贵的价格并不符合国民出行第一选择标准,必然短时间内会导致需求极大的弱化。 但是,随着Uber中国、滴滴的合并,在定价层面,乘客更是失去了议价的能力,因为当习惯一旦养成,已经无法摆脱这种专车模式了。 创妹点评:准备迎接扑面而来的高价出行方式吧,没想到滴滴、Uber中国合并,也能成为一个申请加薪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