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回落0.6个和0.5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是平稳正常的。融资成本下行。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与上年12月份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1.26个百分点。信贷投向更趋合理。加强相机调控和定向调控,促使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棚改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4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比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1个百分点;占比为67.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这些都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运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理念、方式和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有力地促进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回升,稳住了增长,也保住了就业,稳定了居民收入。 五、就业物价收入形势总体稳定,民生事业持续进步 看经济,看发展,最终要看民生,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保收入。今年以来,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一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尽管受经济增速回落和去产能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失业人员有所增加,但在服务业发展较快和创新创业带动下,就业形势继续保持基本稳定。4月份,全国城镇又新增就业125万人,1—4月城镇新增就业44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4%。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799万人,同比增长2.9%。3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略有下降。4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1%,比上月下降0.02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4月份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月持平。近几个月价格涨幅虽有所上升,但主要是受春节及特殊天气影响,部分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引起的,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5%左右,仍比较平稳。三是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就业形势稳定为收入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元,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继续快于城镇。 六、预期稳定,信心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活跃度明显提高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社会政策五大取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将社会预期引导到改革创新和稳中求进上。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聚焦改革发展,指明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增强了各方面对我国经济近期稳中有进和长期向好基本面的认识和信心,对市场预期稳定提升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3、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结束了去年8月份以来的收缩状态,进入扩张区间,分别为50.2%和50.1%,其中新订单指数上升到去年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月度同比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4月份PPI同比下降3.4%;3月份PPI环比在连续几年下降的基础上首次出现上涨,4月份环比又上涨0.7%,这些积极变化表明企业家对未来发展信心趋于增强,生产活动趋于活跃。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亮点纷呈,是改革发力、创新增力、转型给力、政策助力、预期蓄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贸易低迷的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内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调整的阵痛在陆续释放,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生动力虽然加快孕育,但短期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的衰减,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对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不能低估,对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仍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下阶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以“进”求“稳”,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基本面,又要看到经济运行基础不牢的客观事实,不过分看重一时得失,而应下大力气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总体安排,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和力度;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良好信心,全力抓好政策落实,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巩固积极变化,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郭同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