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虽然达到7.5%的设定目标,却创下近14年来的新低。面对这一形势,民众最关心的是民生建设会不会因此止步不前。 应该说,此轮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有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客观因素,也有管理层主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防止经济增速过快导致各种矛盾爆发的人为因素在内。而主动下调经济增速的初衷,就在于通过给经济降温,达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的目的。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 客观地讲,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民生事业有不少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近两年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去年CPI仅为2.6%,大大低于年初3.5%的预期值。就业状况也基本良好,去年城镇就业人口增加1138万,失业率并未出现较大波动,而依旧在较低水平徘徊。 但是,应该冷静地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对民生事业的提高不可避免会带来巨大冲击。如果将国民经济发展看成是做蛋糕,做大蛋糕的速度下降,就意味着将来可用来分配的新增部分就会减少,这是基本前提。假如在增长的同时又忽视结构性调整,那流向民生的部分就会更捉襟见肘。 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最典型的证据,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终成果的劳动者报酬,其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的现象仍未根本扭转。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比GDP增速要低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基尼系数保持在0.473的高位,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维持在3:1的水平之上,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在关系基本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领域,扭曲现象仍未得到扭转。以住房市场为例,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去年全国实现商品房销售额达81428亿元,增长26.3%,相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相较于居民相对缓慢增长的收入,飙升房价再度挑战民众的心理底线。据统计,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还是二手房的销售价格,去年最后一个月70个大中城市仍旧出现大面积上涨,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继续超过20%,达到21.9%。房价不断上涨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增速减缓后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高价卖地以缓解财政的巨大压力。在民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和速度减缓的当下,如何保持民生不打折扣,就成了考验管理层智慧的难题。不过,这两者并非是“鱼与熊掌”的相斥关系,如果能通过稳住经济高速增长的脚步,腾出时间和空间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民生基础,也未尝不是一件物有所值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