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想用1.6万亿砸出东北好经济?官员:系误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确了为提振东北经济而规划的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此文一经发出,各方纷纷解读。在引发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同时,出现了“国家又给了东北1.6万亿”解读。 1.6万亿这个数字从哪儿来? 据《中国经济导报》8月24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说法为误读。 最早提出1.6万亿这个说法的的是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 5月10日,发展改革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在“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近三年的滚动计划中初步计划有130多个项目,涉及1.6万亿元的投资。 振兴司负责人:是片面解读甚至误读 对于民间解读,振兴司负责人称,所谓“国家又给东北1.6万亿”的解读,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额上,都是片面解读甚至是误读。 首先,《实施方案》的重点是2016-2018年拟实施的137项重大工作任务,这些任务立足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东北地区重振雄风,127项开工建设项目是配合这些任务的。 其次,关于投资数额表述也并不准确,127项项目是滚动实施的,估算总投资约有1万多亿,且并不是全部由国家投资的。 负责人表示,这个所谓“1.6万亿”,并非全额由国家投资,更不是“输血式”的资金投入。《实施方案》提出的127项重大项目,其投资包括企业自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国家补助资金。而且,具体项目须按照投资审批程序报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项目各方出资比例也不相同。涉及民生领域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国家将给予适当补贴。 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127项重大项目既不涉及产能过剩领域,也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各领域扩大投资,而是聚焦关键领域,重点支持东北地区弥补民生和基础设施欠账,增强与华北等区域的快速通达能力,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有基础、有潜力、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实施方案》究竟说了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共127项(其中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 同时,实施方案还重点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其中2016年85项,2017年36项,2018年16项。 据《证券日报》此前报道,《实施方案》规划的137项重点工作主要是对中发〔2016〕7号和国发〔2014〕28号文件的进一步深化、实化、细化和具体化。 比如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 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明确了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包括推动在东北地区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等。 在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明确了吸引留住人才、完善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包括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制定实施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明确了在鼓励就业创业、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继续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 东北的未来是新兴产业? 8月25日,据《经济参考报》消息,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本轮东北振兴主要发力点。 2016年黑龙江启动实施新一轮工业项目“双百工程”,围绕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机器人等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重点推进高端食品、高品质乳制品、畜产品、石化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领域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据了解,“双百工程”包括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工业项目,和100个投资亿元以上资源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612.6亿元。截至6月份,已有177个实现开复工,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其中,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项目完成投资59.8亿元,占61.6%;100个投资亿元以上资源深加工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2亿元,占38.4%。 (观察者网综合《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中国经济导报》等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