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过去一年,你读了几本书?
收藏了那么多书单,是不是只记住几个书名?
据说,中国人年均读书量只有0.7本(日本人是40本),如果按这个比例,想要读完100本书,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需要整个余生。
雪上加霜的是,信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而人的时间,却只有永恒不变的24小时,这让人们越发焦虑。
可是,书海无涯,我们到底该读哪一本?先读哪一本?信息越来越碎片,我们要如何系统的建立文化知识体系?
答案是:读经典!
曾国藩说:
读书如同打仗,打仗不能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打,没用的,必须要打据点,该打长沙就打长沙,该打安庆就打安庆。这些大据点不打下来,老是打那些小仗,一点用处都没有。
而经典,就是那些知识据点。攻占了这些据点之后,知识脉络可能一下就变得清晰了。如果你经常读的是那些消遣性的书,读起来的确容易,但是它对你的现有的知识体系没有任何挑战,没有任何增量,你读再多这样的书,其实也只是消磨时间。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评价经典:
这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早已在时间稠密的丝网中被过滤掉了。这些经典能够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时间的丝网过滤不了它,它能够穿越层层的时间障碍,存留到今天。
读经典表面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件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情,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而在众多的经典当中,有一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跳过的典中之典,那就是《圣经》。
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当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大量的阅读原文经典,是进阶的不二法门。
《圣经》乃西方文化之母体。从学术的角度来说, 若不了解《圣经》,想要深刻理解当代全球文明,是不可能的。
若能以《圣经》作为基石,来构建文化知识体系,是一种捷径。若能以“原文《圣经》”作为外语进阶素材,则可事半功倍。
这种观点,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在艺术、经济、政治和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海量证据。
文学
藝術
音樂
政治
國力
目前世界公认的真正的发达国家只有18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这前七个是最发达的国家,被称为“西方七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
在18个国家里,除了日本,其余全部是基督教国家,而日本却是基督教国家美国扶植起来的,如果没有基督教国家扶植日本,就光战争赔偿,就足以让日本难以翻身。
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基督徒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内容
两个用圣经学习外语的案例:
国学大师丰子恺,于1921年带着两千块钱远赴东京游学,期间自学日语10个月(后成为一代翻译家),他在文章中写道:
我不读文法教科书,我的方法是“对读”。例如拿一册英文《圣经》,和一册中文《圣经》并列在案头,一句一句地对读。积起经验来,便可实际理解英语的构造和各种词句的腔调。——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在其文章中也分享: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的英文写作是怎样学来的呀?」。说来话长,我就只简单地回答:「背诵《圣经》的《创世记》。」 —— 张五常《吾意独怜才》
《圣经》的部分数据:
时间跨度:历时1600年写作完成
最早书卷距今4000多年
作者:前后共约40多位
篇幅:66卷,有声书80小时
涉及地区:亚非欧三大洲
提及人物:有名字的人物有3237个
圣经内容具有文化上的“百科全书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圣经》学习作为文化学习的一个出发点,具有多、快、好、省和系统、全面的效果(即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