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困局难解 业者上演“大逃亡” 每一个看似成功人士背后的凄苦,并非他人能懂。王先生是一个有着20多年创业经验的“老深圳”,但这个曾经号称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已经让他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王先生是做实业的,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按照现在深圳的工资水平,加之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员工待遇自然不差,仅此一项,他每个月的开支就近200万元,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和各种公关费用,每个月开支超过300万! 据王先生说,他的主要客户是国企和上市企业,这要是放到过去,这是非常好的业务。但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当下,这个过去看似很好的业务,却成了他的痛苦来源。 由于客户的回款越来越慢,账期越来越长,已从原来的一个月一结算,变成现在的半年一结算。仅今年上半年,他已经垫付了三千万的货款,而且根据现在的形势,只有可能越垫越多。 日益紧张的资金链,让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并不简单,当他去银行咨询贷款的时候,银行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房产吗?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自己住的房子抵押到银行,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贷到了八百万,这样才使得公司业务正常运转。 王先生打算,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项收回,不再扩大生产,慢慢把原来工厂里的员工分流,最后还是打算把工厂关了。 实际上,像王老板这样慢慢对实业丧失信心的并不在少数。“忙得焦头烂额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一句话早上岸早解脱。”东莞某灯饰厂唐老板说。 唐老板在东莞的灯饰厂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 唐先生2014年下半年果断关掉工厂后,回到了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他笑着说。 但东莞很多企业主却没有唐先生幸运,近日,东莞某纸类制品有限公司倒闭后,其累计拖欠工人工资、经济补偿金、海关关税、供应商货款共计4700余万元,当地法院拍卖其名下资产等方式已执行900余万元。 地产经济持续狂舞 “吞噬”各路资金 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最近几年,部分制造业企业老板陷入困境,而那些自认为“转型”成功的,都是退出企业经营转身投资房子的。 “我辛辛苦苦做了十多年工厂,还不如买了几套房子赚钱。”唐先生感叹道,做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大,连觉也睡不好,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 央行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远低于市场8000亿元左右预期,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创近年来新低。其中,住户部门新增贷款达4575亿元!这意味着当月新增贷款几乎全都是房贷撑起,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 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对实体经济形成排挤,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现象逾发明显,这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许多有识之士担心,房地产业犹如黑洞一般,将本应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流动资金吞噬,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将对就业及经济发展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社会上呼吁调控房地产业,引导资本回流实体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面对当下过热的房地产业,包括南京、苏州、合肥等多个二三线城市在内,相继推出限购、收紧贷款等各种措施,调控当地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与此同时,在中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后,有消息称,部分金融机构已收到相关监管指示,将于近期把结构化配资杠杆比例降低至1:1,规避劣后级受益人通过杠杆放大交易。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将资金都流入房地产内。这么一收紧,金融机构的资金减少,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自然也会大幅下调。”业内人士透露。 有业内人士表示,房企融资渠道收窄,购房预期转向带来的销售下滑,进一步影响房企回款,四季度房价有望得到进一步抑制。 破解实体经济困局 还需多方合力作为 尽管有关专家预计下半年地产经济会有所降温,但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实体经济,未来仍是考验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已密集推出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来帮助当地企业摆脱经营困境。除了各项优惠、便捷举措外,其中税务机构的“营改增”和税银服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营改增”试点从制度上基本消除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重复征税的问题,预计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全年减税总额将超过5000亿元,无疑将大大降低我国企业运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