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邹志平的手下,做起最简单的中国菜肴宫保鸡丁、鱼香肉丝,也仿佛成了一场表演,极具视觉享受。这个名为《中国味道》的美食纪录片展示了外国朋友最喜欢的四菜一汤,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孔子学院大会现场一经放映,现场就响起了如雷掌声。 然而,负责拍摄这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却是湖北经济学院的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团队主创之一杨帆是湖北经济学院的大四学生,生于1993年。一身黑色皮衣外套,破洞浅蓝色牛仔裤,他谈起创业经历,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聚会中聊出商机 两台相机开启创业路 杨帆就读于新闻传播学院,随和的个性让他交友广泛。大一一次聚会时,同专业的学长马博韬和他聊起来,吐槽在影视公司工作的事。杨帆听后留意观察了一阵,发现了创业商机:校内不少学生有拍照、拍摄毕业视频的市场需求,然而周边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机构很少。 暑假,他回到黄梅老家,向母亲提出了创业想法,“妈,我想和别人一起开工作室。”母亲讶然,怀疑地问道:“你不会是被骗了吧?”他没想到母亲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拒绝,而是担忧。他极力解释,戏说道:“难道别人骗我去扫地吗?”后来,他又介绍了合伙人给父母认识,经过良好沟通之后,终于获得了父母的支持。 大二开学之初,在学校孵化器四十多平米的办公室,他和同专业的马博韬、何晓雪凑了6万元,成立了“一念映画”工作室。没有创业经验,没有用户,仅有两台相机,凭着对摄影的喜爱,创业之路由此开启了。 立足校园做推广 拍公益微电影引热议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工作室开业了,却一连大半个月没开张。于是,他们决定立足校园,展开各种线上线下的促销活动攒人气,慢慢开拓学校市场。 工作室添置器材后,又咬牙买了一台价值3000多元的打印机,在校园内帮同学免费冲洗照片。虽然是免费服务,他们却用足了心思。冲洗照片一般都按拍立得的格式来,好看又文艺;照片洗好后,用精致的信封装起来,亲自用笔写上名字挨个送到宿舍。促销活动一直持续了三个月,大约寄出去5000封信,让工作室创办的消息传遍了校园。 杨帆回忆说,一开始他在技术方面并不成熟,第一次完整剪辑一个3分钟左右的短片,差不多费了他4个多小时。于是,他一有空就在工作室里坐上一整天,一遍一遍地看电影,一帧一帧地分析镜头,一次一次地练习,技术才越来越娴熟。 在他技术提高的同时,工作室在校园里积累了名气,不少同学主动找上门来。工作室为该校大学生支教而拍摄的公益微电影《惊蛰》,在校内公映就引起了热议,并且在武汉高校中广泛传播。仅2014年一个学期的时间,工作室总收益就达到了20万元。 接拍国家级项目 作品与国际接轨 此后,工作室增添专业设备,一步步升级为影视公司。目前,公司已有了一个分工明确的九人团队。随着主创团队也先后面临毕业,公司已经不满足于湖北经济学院一个校园市场,也瞄准了校外市场。他也有些无奈,“由于我们都是大学生,人脉经验均比不上校外的影视公司,但是我们坚持做好自己,慢慢地积累客户。” 团队经常为了拍摄、剪辑视频而忙得团团转,通宵工作更成为了一种常态,团队成员总是互相打气。随着公司拍摄的宣传片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15年公司渐渐地积累了更多校外客户。目前,已经接到不少公司的宣传片、广告片的拍摄,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企业。 而谈起参与国家汉办国家级项目《中国味道》拍摄,则是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的经历。杨帆介绍,当天接到电话去拍摄场地时,他和马博韬正在外面,匆匆赶回工作室,揣着大包小包的设备,两个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就去了。谁知,他大腿上被划出一条长长的伤口,一时之间血流不止,吓坏了小伙伴。但是拍摄任务紧急,他还是咬着牙同大家一起完成了拍摄任务,以至于现在还留下了疤痕。 所幸,拍摄的纪录片受到了国家汉办的肯定,目前已经公开出版了。而杨帆也透露,今年还要制作第二辑,目前已经拍摄完了,正在紧张筹备中。 “这对我们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创业的确很辛苦,但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只希望我们的情怀和梦想能够养活自己。”作为一个正在起步的创业大学生,杨帆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 腾讯大楚网梦想+栏目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主笔丨杨霞 编辑丨朱苗苗 实习生丨吴可心 如果你创业 你父母会支持吗? 如果你创业 你父母会支持吗?
0 支持 0 不支持 0 不好说 热评
如果你也有精彩梦想想和我们分享,请留下你id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