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队员入场。 “这届奥运会接地气,不是在真空中举办了16天的赛事,不是与世隔绝、与社会隔绝,而是直面社会问题与挑战。” 这是里约奥运会落幕之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予的评价。对于中国体育而言,这届奥运会的评价同样适用。 中国正从体育大国转型体育强国,转型路径中的直面的各种变化和社会观念的碰撞也在这个奥运会中不断显现。关于金牌的认识又一次成为社交媒体上争相讨论的话题。 获胜后的谌龙倒地痛哭。 这是一届不同以往的奥运会。 从奥运会开幕后,国人就有了看淡金牌的包容。的确,当下的中国已无需用金牌去证明自己的强大。 在摒弃过往“唯金牌论”极端的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金牌无所谓”甚至“反金牌”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 无论是“唯金牌论”还是“金牌无所谓论”,都是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认为‘唯金牌论’是错误的,金牌多少无所谓,也是错误的。”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中国代表团总结会上如此表态。 两个极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曾经一度颇具市场的“唯金牌论”,把焦点过度放在了成绩和冠军上,而忽略了体育内里复杂的内容。 体育不止冠军,每一位运动员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竞技体育冠军只有一个,但体育的内涵却不是金牌可以容纳。 无论是博尔特还是霍斯祖,这些金牌大户甚至传奇选手,他们都在强调超越自己、超越极限才是自己的追求。同样,那些突破了自我、历经磨砺后的选手即便没有登上领奖台同样是值得夸耀的英雄。 突破自我的傅园慧。 很多时候,运动员的对手并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当你战胜自己突破自我,何尝不是体育追求的要义。 体育还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如同李宗伟大赛一败再败,始终有着绝境之下奋起的勇气。与伟大相比,他的3枚银牌不损分毫。 如同难民选手历经困境依旧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实现自己由来已久的奥运梦想。 如同女子5000米预赛中,被绊倒的美国选手扶起跌倒新西兰选手,后来两人相互搀扶跑过终点…… 战士林丹。 但“金牌无所谓论”则是偷换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概念。 竞技体育从来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是开派对这么简单。 每一个运动员四年的努力,都是为了自我突破,站上领奖台。运动员追求最高的目标从来值得崇敬。 “我从不掩饰自己的目标是冠军,尽管我没有拿到金牌,但我没有愧对自己这些年的付出和努力。”丢掉女子百米卫冕失败后弗雷泽这样说道。 如果金牌真的无所谓,甚至反对金牌,不仅是亵渎竞技体育追求极限和突破的真谛,也是对每一位运动员付出和努力的轻视。 所以,宽容失败与追求成功并不矛盾。 唯金牌论和金牌无所谓论,两种极端,如同钟摆,经历多次矫枉,必然会回到合适的平衡点。 在这届奥运会上,人们也逐渐看到了这样的契机。 秦凯的求婚让奥运会展现了温情的一面。 而当社交网络上,大众热衷于八卦视点,热衷于讨论颜值和CP时,中国女排一路逆转夺冠让国人回到体育本身,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 是的,那种可以“直击人心”的澎湃力量。 “女排精神”其实具有普适性,就像中国体育名宿魏纪中说的那样,它可以属于所有的中国运动队。它是中国体育,中国运动员最好的借鉴和代表。 在我们纪念、歌颂女排精神时,或许女排精神如何投诸于每一个项目,国人如何真正去理解它,才能让中国体育有全新的升华。 当然,在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紧随英国,位列第三。 随着女排拿下这块宝贵的金牌。也让更多人知道,与其单纯去追求数量,不如安下心对于职业体育、三大球付出更多努力。 在迈向体育强国的路途上,我们对于金牌的数量和质量势必会有所侧重,而究竟首选哪一项,也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思维。 就像魏纪中魏老说的那样,几乎没有人会讨厌金牌,大家厌恶的是为了金牌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用不计成本、牺牲大批专业运动员求学、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寻租空间。 金牌本身无比可爱,但利用金牌掺杂太多的非体育因素,这才是大家不满并呼唤必须加大力度改革的。 所以,里约奥运会给了我们的体育改革一个契机——如何更好地让举国体制扬长避短?体制与市场如何互补?如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辅相成?如何更快地推动校园体育? 这些将是迈向2020东京奥运会的四年周期里,与备战一样不可忽视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