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冯原 导言:8月27日,著名学者冯原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开讲“现代性与地方性——后现代文化中的公共艺术”。2016年度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讲座主题为“城市与公共艺术”,此次讲座系第六讲。现代社会的现代二字,并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多是指一个区别于传统社会文化的新型社会的出现,今天我们用以认知世界的框架,并不直接源于各种传统文化,而是特定的现代政治和技术的结果。这一现象和过程可称为现代性。一百多年来,现代性的扩张使世界合并为现代社会,它划分出经济文化上的中心和发达,区分出地方性,也使得各种地方性的文化蜕变为传统。 在这个进程中,公共艺术渗透于其中,并持续扮演着具有象征功能的角色。同时,又由于现代社会的性质,原来历史上服务于宗教和帝王的(公共)艺术形式退隐为“民族传统”,现代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的主要目标,也因为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现代公共艺术的形式裂变成不同的方向,宏大的国家叙事型和抽象的现代主义型分别代表了两种主要的方向,并形塑出二十世纪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这段历史一直延续到全球化进程中后现代文化的到来。 作为社会表征的公共艺术,也在这个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推力,并演绎出更多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尤其是在当代的媒介社会中,大众文化和舆论的兴起,也介入到原来由国家意识形态支配的公共艺术领域。一种无边界的文化和各种借助传统而重新复活的文化相互混杂到一起,构成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多样化的面貌。本讲座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追溯现代性的二元结构与公共艺术的位置,以岭南文化为例来分析地方性的形成演变过程,最后将以几个公共艺术案例,从艺术形式的视觉方法来讲解后现代文化中如何重新定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位置的经验。 主讲人简介:冯原,建筑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从事文化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空间设计和公共艺术创作,观念艺术创作。现为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主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广州名城委和广州国规委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和广州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其主讲课程《视觉文化批评》为国家教育部首批网络公开课,出版文集《被压迫的美学:视觉表象的文化批评》。 1851年的大英博览会,可以看成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象征性的开端。 广州中山纪念堂于1930年代初落成,这一宏大建筑可以看成是现代国家构建形象表征的载体。 从广义上来说,现代公共艺术与纪念性的国家建筑具有相似的功能。 如何判断和理解公共艺术的背景 冯原: 我今天主要想谈我们如何判断和理解公共艺术的背景?换句话说,可能这一次讲座并不是直接去讨论什么样的公共艺术,而是要讨论我们在什么条件下,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判断公共艺术。 我们讨论公共艺术更多讨论到观念来源和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我们说的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文化”,当代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后现代”,这个“后现代”是什么意思,以及包括“现代性”是什么意思。我们的主标题是“现代性与地方性——后现代文化中的公共艺术”这是一个二元概念,这个二元概念创造和塑造了我们讨论公共艺术理论里面基本的框架,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主要做分析和分享的。最后我会落实到最近做的一个公共艺术创作,再来诠释下在后现代文化中用什么样的观念去创作公共艺术,讲座分两部分。 第一,我们如何在一个现代性以来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确定自己和他人,或者地方和全球之间的一个关系。我们以岭南为例,在深圳讨论岭南非常有意思,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他所处在珠三角非常特殊的地缘关系上,旁边毗邻香港,他在港澳之间的关系中,我们讨论例子是讨论文化的双重性。文化双重性的第一层意思,我们可以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积累。想象一下每个地方都有一种文化的积累,今天我们判断一个地方,今天我们会有一种习惯,比如你生活在哪,你出生在哪,或者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这个地方我们通常会连带对这个地方一整套的定义,我们认为这些地方都是可以被识别和辨认的。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就会跟这个地方的语言、习俗,甚至是饮食,还有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相联系。所以文化的一个层面看起来好像他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说他通过人在历史上的生活,不断地累积起来,那一些可以被辨认的一种生活习俗,我们可以看成是文化的第一个层面。 文化的双重性在于,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要自觉为一种关于文化的观念,就像这个图片,这是当年18世纪、17世纪广州地区的外销画,出口给洋人的画,这些画里面画的都是中国的360行,他们当时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中的人,我们看到他们正在做手工艺,这些做手工艺的人在今天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在联合国的框架里面他和人类文化连在一起。但是这些人做手工艺的时候,他们脑袋里有一个关于岭南文化的概念吗?我说他没有,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不能去从事这个生活方式,这个概念要这样去分析他。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和创造文化,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创造文化,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 在什么情况下被自觉为文化呢?这个就是自觉,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从一个帝国拉入到一个现代国家之间其实是一整套的观念转变,像《万国公报》19世纪末,所谓的《万国公报》就是我们睁开双眼看外部的世界,这个地球告诉我们说我们是这个世界里的组成部分。在这个《万国公报》之前的几十年,传统中国依然不承认有这样一个外部世界存在。所以文化既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化观念,但是同时也可以是自觉的观念。一旦自觉他为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文化放到一个比较和竞争的框架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