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榆林转化,不久前,榆林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共建科技创新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榆林基地,吸纳西安交大富集的科技资源,打造榆林科研“飞地”,促进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在榆林转化,榆林市设立专项基金5000万元,支持双方合作项目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这不仅是榆林深入贯彻“创新引领、主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榆林资源优势和西安交通大学科教优势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榆林市政府还与陕西科技大学签订了《加强轻工特
在这草木欣然的春末夏初,陕西榆林迎来了第四届“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这是榆林市连续第四年举办这一大赛,已成为该市的一项传统赛事,也是该市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会。 早在2013年,榆林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促进“创意、创新、创业”的科技工作新理念,并成功地举办了以“小众创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三创”大赛,经过三年的发展,榆林市“三创”大赛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今年的大赛分为“高校组”和“社会组”两个组别进行,“高校组”主要面向榆林产学研合作联盟16所成员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社会组”主要面向榆林辖区内科技人员及创新、创业团队,参赛产品延伸到了特色农业、能源化工、电商营销、节能环保、农副产品加工、动漫创作、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本次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产学研联盟高校科技成果专场推介对接会、“三创”书法作品邀请展等活动,首次提出了实施“科技型企业333行动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建立300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的目标,并为此向全市发出倡议。 “三创”大赛的举办对全面提升榆林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榆林市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依托产学研联盟,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2014年,榆林市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3所高校和市属102家企业,组建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该联盟是陕西省第一个地市级产学研合作联盟,标志着榆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已经形成,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增加至16家。 1.构建了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在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中,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与企业、高校利益与共的合作参与者。把政府、企业和高校捆绑在一起,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2.聚集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榆林市先后与北京大学、国家煤科总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和项目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多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诊断560多次,培训各类人才2600多人。 3.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联盟成立以来,榆林市共安排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安排项目经费2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科技服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托培养人才、建设科技园区、资源共享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 4.打造了一批产业技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高校院校,在兰炭、金属镁、甲醇、聚氯乙烯、石油、白绒山羊、红枣、马铃薯等领域共建成20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神木三江有限公司、府谷镁业集团分别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榆林兰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金属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涧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立了红枣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榆林市政府与西北大学合作,在西北大学共同组建成立了榆林市沙漠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二、吸纳多方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榆林落地转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13项(其中2015年达60件),获科学技术奖204项,其中省级20项。申请专利4710件,授权专利1941件。完成技术转让交易合同金额27.4亿元,每年都荣获全省“技术交易工作先进市”称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 1.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涌现 近年来,榆林市把推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与高校、院所以及国内外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强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先后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其中“低阶粉煤回转热解制取无烟煤工艺”、“将煤转化为可替代汽柴油的轻质化煤焦油”、“粉煤回转干馏耦合制备轻质化煤焦油”、“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技术”、“岩盐卤水井下处理工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技术”和“重质油催化热裂解技术”等7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侏罗纪煤中低温干馏技术,使榆林兰炭列入国家产业目录;天元化工煤焦油加氢项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的“岩盐井下卤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技术突破了岩盐井下卤水处理工艺中传统卤水地面“双碱”法处理的技术瓶颈,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神府经济开发区恒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小粒煤低温干馏及干熄兰炭节能减排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出台了《兰炭产品技术条件》、《兰炭用煤技术条件》、《兰炭产品品种及等级划分》三个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2.吸纳科技成果的土壤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榆林转化,不久前,榆林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共建科技创新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在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榆林基地,吸纳西安交大富集的科技资源,打造榆林科研“飞地”,促进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在榆林转化,榆林市设立专项基金5000万元,支持双方合作项目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这不仅是榆林深入贯彻“创新引领、主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榆林资源优势和西安交通大学科教优势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榆林市政府还与陕西科技大学签订了《加强轻工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议定书》。标志着榆林市吸纳外来科技成果的大门已经全面敞开。 为了推进产学研联盟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榆林实现转化,本次“三创”大赛期间,首次增加了榆林产学研合作联盟科技成果专场推介对接会,由榆林的企业提出技术需求,从榆林市产学研联盟各成员高校中征集相应的技术成果,在本次对接会上集中发布,并完成校企对接。本次对接会共征集到适合榆林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项目60多项,已成功对接12项。这些项目主要涉及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及环保等领域,技术水平较高,有的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榆林产业发展的空白,这些成果的转化落地,对提升榆林市产业发展水平、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