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住宅建筑竣工验收环节,某施工企业负责人称,“通常伺候好了,都能过。”开发商把验收单位的人请到项目上,一大堆建设文件资料准备妥当,验收单位也会进行多日的现场工作,一般情况下,只要建筑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齐备,验收环节属于抬抬手就能过,至于细化到某一种材料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防火标准,这位施工企业负责人称:“没人给你看那么细。” 或许看到这里,你可能意识到,自己所居住的房屋和楼体并不那么安稳,而所谓业内专家们已经对此熟视无睹,他们一直都知道,国内大量住宅的设计和建造太过草率和粗糙。 对此,一位建筑师明确表示,眼下很多新建住宅,其质量的确令人堪忧,除了剖析其中的问题,让大众提升对居住建筑的质量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来自德国建筑世家的家具品牌负责人也表示,当他花一年的时间,跑遍北京的各种豪宅和普通商品房,他感觉非常难过:“里面有那么多奢华的装饰,还有一些山寨的家具,但住宅的细节设计、舒适程度和安全程度,却做得非常不够。人们应该从浮华中走出来,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 “我们住的房子安全吗” 住宅专家竟然失语 从8月12日天津港(600717,股吧)瑞海公司货场爆炸事故发生到现在一周多的时间里,北京青年报多位记者夜以继日在现场记录。从他们发回的照片来看,爆炸现场周围,耸立着很多被气浪掏空的高层住宅。远在另一个城市的我们,心头升腾诸多疑问: 为什么住宅的选址建造没有远离危险化学物品存放区?甚至距离最近的万科海港城与高危化学品库只有区区600米?为什么那么多尖锐的玻璃碎片伤害了那么多人,难道2004年就实施的《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在商品房领域形同虚设吗?居住在类似住宅中的人们有理由怀疑,还有哪些隐患埋藏在建筑主体之中?——我们住的房子安全吗? 当我们把上述问题抛给住宅专家、建筑专家,一些人这样回答,“现在很敏感,不方便说”,“很多都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说出来就接不到活儿了”,“我可以跟你们讲讲,但别写我的名字”…… 作为寻求真相的媒体人,我们只好在有限的“好心”人的指点下挖掘问题,查阅资料。同时我们也发现,民众们群情激愤地转发由天津爆炸引发的建筑安全常识,而一些平日里活跃在开发商群体和著名开发项目上的“住宅专家”集体失语。 难道那些凶悍到扎进墙体里的玻璃,没有引起你们的更多思考吗?作为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住宅建筑的专业人士,你们不该提醒人们更多关于质量、关于防范、关于逃生的建筑安全常识吗?不能不说,我们很失望。 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晓笠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