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政府的帮扶是不够的,一些民间组织成为帮扶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有力补充。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杨杨发起成立的冠军基金,就旨在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发展。在职业发展项目方面,冠军基金引进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再发展计划,为退役和现役运动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生活就业技能培训等。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无论是功成名就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还是从事多年体育专业训练但没有太多名气的专业运动员,都可以通过这项计划帮助他们重新找准职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和努力方向,同时帮助他们梳理出如何达到职业目标的途径,并提供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培训。这项培训项目的入门门槛很低,标准只有一个——运动员,而且全免费提供培训。 退役运动员该怎样再就业 培训,运动员转型必过的一关,只有真正学到技能,才有利于再就业。为此,全国各地相关部门以及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对市场需求作了广泛深入调研,并及时了解其发展趋势,培训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求职技巧,还具体到了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教师资格证、计算机技能、厨师、糕点、美容美甲、风味小吃等等。其中“创业培训”课程特别受欢迎。学员还可凭证书申请小额免息贷款。 《慈善公益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专家提出要建立体育人才信息库。将前期以退役运动员为基础的人才库逐步扩充到覆盖各类型、各阶层的体育人才库,包括社会所有行业需要的体育方面的人才资源。建立“体育人才备案制度”,吸纳各类体育人才到体育人才库进行信息备案。同时,还要搭建体育人才供需输送平台。打造专业的体育人才输出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对体育人才定向培养,为求职者推荐最适合的岗位。这样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进行了平衡,使得退役运动员找到自己适合的、擅长的工作,也能使一些用人单位找到更合适的专业性人才。 放大运动员的价值 运动员总要离开赛场,开启新生活。退役后,有人从事老本行,比如乒乓球“双子星”刘国梁和孔令辉继续在国家乒乓球队搭档执教;有人成功转型,像“跳水王子”田亮投身娱乐圈;更不用说李娜、姚明等巨星,退役后受关注度依旧不减……但像他们这样退役后仍能够生活在“聚光灯”下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多数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也与普通人并无两样。 我国每年有3000至6000名专业运动员退役,其中大约40%的人难以及时安置。他们大多数从小就在竞技场摸爬滚打,当别的孩子还在享受人生年少的安逸时,他们已经开始经受成败的考验,当别的孩子在校园琅琅读书时,他们已经开始遭遇伤病的困扰。在通向金牌的路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中,每一枚奖牌都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和付出。 运动员是个特殊的职业,从小习练的基本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转化成退役之后的一技之长,而为此付出的时间又耽误了文化学习和其他技能的培养。周期长、投入大、易受伤、误学习、成名难……本来就有诸多理由让家长不愿自己孩子从事竞技体育。长此以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会受到影响。运动员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基石,那些默默无闻、带着一身伤病的普通退役运动员值得更多关注。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改善退役运动员境遇的政策,提供就业帮扶、提升教育水平等等。这些都切实的让运动员减少了后顾之忧。一些慈善公益组织也将退役运动员作为帮扶救助对象,出钱出力出人,不遗余力的帮助运动员度过转型期。而作为再就业的运动员主体,也不能消极地待“救援”,要主动出击,积极适应条件、创造条件上岗。 运动员的价值不该仅仅局限在赛场上,让他们能够微笑着离开运动队,融入社会,放大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运动员也才能没有顾虑的投入到自己的运动生涯中。 相信有了政府搭台,慈善公益的参与,运动员保障体系将越来越完善。离开竞技场的运动员,也会在新的天地里有所新作为。 记者 白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