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尽量将全民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安排在中小学校或周边。鼓励各地与高等学校共建公共体育场馆。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体育设施正常运行、维护和购买公众责任险给予经费补助。各级体育部门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开放学校添置和更新体育器材。 10.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11.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级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12. 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强与港澳台学校之间体育交流互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认真做好我省大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赴国外培训工作,提高我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13. 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做好学生身心健康写实记录和评价工作。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14. 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和考核各级政府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学校体育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责,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按照有关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并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