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喜爱的《捉妖记》耗时一年半才完成 在采访中,管明杰给记者做了个简单对比:“大家对于2200分钟的特效量可能没有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算一下——一部电影我们算150分钟,如果我们同样以90%计算,就是大约130分钟的特效量,2200分钟大概就是17部电影。而这17部特效大电影,我们只有大半年的时间来完成。” 管明杰解释说,电影特效制作的周期长,量也少,而电视剧正好相反——周期短,工作量大。拿去年特效备受称赞的《捉妖记》来讲,单是Base FX一家公司负责的800多个特效镜头,制作周期从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耗时接近一年半;另外一部特效代表作《大圣归来》,电影的整个制作周期更是断断续续长达4年。 把预算转换成单镜头成本 电影比电视剧高出好几倍对于目前效果较好的国产特效电影来说,花大价钱肯定是它们的共同原因:《捉妖记》特效成本9200万,占总投资约三分之一;《大圣归来》总制作成本只有6000万,但对于一部全靠电脑特效完成的3D动画片来说,其特效占比只会更高;2014年的《大闹天宫》的特效花费几乎是总投资额的一半……但对于电视剧来说,花同样的钱也很难做出同样的效果。 《大圣归来》全靠电脑特效完成陆贝珂解释道,电影特效都是按单位镜头来算,预算也都是按照单位镜头来做。但是电视剧则不同,他举例说,“有些电影不会超过2000个视效镜头,但是它的费用要比电视剧多得多,分配到一个镜头里的预算差别就很大。它的镜头数少,钱又多,相当于一个镜头的预算会多好几倍。”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电视剧特效不能按单位镜头来签?管明杰告诉记者,这是资本市场决定的,“我们肯定想跟你签镜头,但现在国内不允许你这样做,市场资本不允许这样。” 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电视剧特效想起飞不现实去年《贵圈》做过一篇“国产电影特效现状调查”,文中提到,“好莱坞的电影特效技术已经发展了近40年,而相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特效来说,一切才刚刚起步而已。”然而,相对于近两年进步明显的电影特效,电视剧特效也只是处在襁褓阶段——缺少规范化的标准流程、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参差不齐的特效公司资质,都直接影响着呈现到观众眼前的画面。所以,现在对电视剧特效人来说,稳稳地往前踏一步远比质的飞跃来得实际。 摄影机未启,特效先行:《九州天空城》在剧本出来之前就开启特效网友指出《花千骨》中场景抄袭与《指环王》等特效电影一样,《权力的游戏》也按照场景来写剧本。剧组负责特效的是个新西兰人,他对新西兰很熟悉,坐着飞机从南飞到北,走了大半年,最后按着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把故事写出来。 但是,国内的许多电视剧业内人士,包括制片人、导演、视效总监等在流程上会有一些误区,比如,他们以为按照剧本的描述,去找一家后期特效来做就行了。实际上,特效应该先于拍摄启动:这样特效团队可以规避不必要的特效投入,使后期和前期做到更好的结合,最终达到更好的效果。否则,单纯靠CG制作迎合剧本需求,加上后期时间紧张,就很容易出现《花千骨》中场景“复制黏贴”的尴尬。 《九州天空城》的特效在前期准备上下足了功夫。导演杨磊告诉记者,特效的流程并不是怎么去“做”一个特效,而是要怎么样去“创造”一个特效。《九州天空城》就是由陆贝珂先提供一个概念,然后再跟导演编剧一起碰撞故事。陆贝珂回忆说,剧中的“南羽都”是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采集素材,那个时候还没有剧本,“这种东西如果你先不做设计,编剧很难想象它是什么样子,故事也没法写。” 于是,陆贝珂去了加拿大采风,拍了一大堆素材,在这个基础上把南羽都先构思出来。杨磊说,南羽都的灵感,就来自陆贝珂在他面前展示的一堆图片,“然后他告诉我这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包括文化、地貌、建筑风格等细节,我们根据这些素材,再来写故事。” 《青云志》的特效场景走“接地气”路线《青云志》里的场景特效特别多,比如青云门、炼血堂、万蝠古窟、黑石洞等。该剧特效负责人赵刚向记者透露,剧组先后去过南昌的龙虎山、楠溪江,还有张家界的天门山采风,拍了很多空镜。“我们也是建立在张家界的基础之上去做‘青云门’的风格,云山雾绕,不能完全(跟现实)脱离,否则会不接地气,这个剧还是偏写实,没有走那种特别仙侠、夸张的路线,比较干净、简单。” 少即是多:电视剧特效人员应当加强的意识赵刚认为,跟十几年前的《仙剑》场景特效相比,《青云志》在特效方面做了不少减法。原定9月底交片,后来临时提前至7月底上档,本来就很紧张的制作时间又缩短了。在他看来,选择性地放弃虽是现实所迫,也未必是坏事。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管明杰身上。他告诉记者,《幻城》去年8月开拍,今年2月杀青,7月开播,虽然有一部分特效是他们提前进组开始制作,但短短几个月的后期时间,还是不够用。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他常常选择“不迎难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