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困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的两个重要政策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8年美印正式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又称《123条款协议》),同年,在美国的敦促下,核供应国集团(NSG)也最终决定解除对印度实施了三十多年的民用核材料与设备贸易的禁令。2010年两国就美国核燃料在印度进行再加工的“安排和程序”签署了合作协议,向正式实施《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印度反对此协议中“要求专门对美国核燃料进行监督和跟踪”的条款,认为其主权遭到侵犯。同年,印度通过了对全面落实美印民用核能协议至关重要的《核损害民事责任法案》,但美国对此法案有关核事故的赔偿和责任方等问题感到极度不安,从而两国合作进程陷入僵局。 五年后,美印两国终于找到了一个打破僵局的突破口。2015年1月,在奥巴马总统访印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核能合作方面的“两个重要问题”达成了“突破性的谅解”。一是就核事故责任问题,印度做出妥协。为了免除供应商和运营方都可能遭到索赔的风险,印度决定建立“印度核保险资金池”,由十多家大型印度保险公司联合承担索赔责任。二是实施《123条款协议》的“行政安排”,这主要涉及美国核燃料跟踪检查问题。两国在“行政安排”方面的具体文本已经定稿,并认为该文本符合双方法律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虽然两国没有公布“行政安排具体文本”的详细内容,但据两国官方解释,其主要模版是正在使用的印度与加拿大核能合作协议的行政安排。根据相关信息,加拿大提供给印度的核燃料均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跟踪和检查而非加拿大政府单独检查。因此,美国政府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妥协。 总之,以上“妥协”说明,两国几乎扫清了政府政策层面的相关障碍,使民用核能合作终于进入可行的商业操作阶段。美国驻印度大使维尔马说,关于“核事故责任”和“追踪核材料问题”方面的两个分歧已得到解决,“现在要看各公司怎么做”。印度外交部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秘书阿曼迪普·辛格也说:“具体技术与贸易方面的问题需要由双方公司来解决。至于政府政策层面的障碍,我们今天已经扫清了。”尽管有人说,“所谓的突破只是天花乱坠的宣传,核能商业化合作方面的前景不明”,但这依然无法否认,两国间的合作在政府政策层面实现了一定突破。 二、防务安全合作取得新进展的动因 (一)美印在两国关系定位上达成基本共识 一些西方战略学者认为,代代传承且广为分享的世界观和战略愿景是大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特征,目前美印精英阶层的战略愿景和世界观可大致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印在特定时期内因国家利益和战略路径相异而导致双边关系历经曲折,但由于两国高层领导及精英持有实现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等相似的价值观和战略愿景,20世纪以来美印政府持续使用“天然盟友”和“战略伙伴”来为两国战略关系定位。除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称中国为俄罗斯的“天然盟友”以外,使用此类概念来形容双边关系的大国并不多。因此,给世人一种“美印不那么像盟友,又不止是朋友”的感觉。1998年为了减轻美国对印度核试验制裁的影响,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公开称印美是“天然盟友”。此后,美国似乎逐步接受了这种称呼,时任总统的克林顿访印时也公开称两国为“天然盟友”。在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印度总理辛格任职时期,两国在“天然盟友”的基础上发展了“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奥巴马总统和莫迪总理不但继续称两国为“天然盟友”,还给“战略伙伴关系”加了一个前缀——“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将两国关系定位为“21世纪决定性的伙伴关系”。 不过,对究竟什么是“天然盟友”和什么是“(全球)战略伙伴”,美印高层似乎没有一个公认而具体的定义,两国学术界对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也非常少。笔者目前还未找到美印官方或权威专家对“天然盟友”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解释。2013年美国国务院南亚与中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布莱克,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被问到所谓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标准时说:“我不认为战略伙伴关系有什么正式的标准。”然而,2014年在美访问的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在与美国国务卿克里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战略伙伴关系有具体的定义。如果两个国家在贸易、防务和太空领域有合作伙伴关系,那就是战略合作伙伴。”同时,有一些印度外交与安全分析人士认为“天然盟友”一般指的是“情投意合”,就如二战期间的美英合作,享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而“战略伙伴”则是“貌合神离”,就像二战期间的美苏军事合作,虽然有些分歧,但是都面临共同的安全挑战。 当然,就像英美曾在印度独立等历史问题上存在争议,当今又在乌克兰危机、欧债危机和亚投行等问题上存有许多异议一样,美印两国也在针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和本国利益的规划等方面有差异,有些领域甚至存在严重分歧。尽管如此,基于对“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有着较为明确的逻辑认知,两国依然视对方为“天然盟友”。观察最近两国间发布的一系列新“愿景声明”,美印“天然盟友”的理念似乎基于理想主义,充满“民主和平论”,两国领导人也高调宣扬美印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民主国家,深信多元文化、自由和法制等价值观。而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则似乎基于现实主义,强调硬实力,积极推动防务贸易、区域安全、海上安全、反恐以及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与两国高层关系密切的一些战略学者也承认,有时候美印国家利益和战略路径有所不同,但它们认为共享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给予了两国某种“天然亲密”的关系,同时在共同应对中国崛起等全球和区域性现实问题上两国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开展积极合作。因此,笔者认为美印“天然盟友”和“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没有片面强调追求共同的价值观,也没有纯粹追求赤裸裸的物质利益,而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合为一体的特殊关系。 (二)美印在亚太战略宏观政策方面的契合点 基于两国战略关系定位方面的共识,美印高层表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具有政策层面的契合点。作为其“东向政策”的升级版,2014年莫迪总理上任后高调提出所谓的“东向行动政策”。其实,印度在未正式提出此概念之前,美国官方一直提倡类似的理念。2010年奥巴马总统首次访问印度后,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派亚特在新加坡的公开演讲中说,美国非常欢迎印度加强与东亚和东盟的关系,并希望印度能在其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东向政策”基础上推进“东化政策”来强化印度在亚洲地区的角色。之后,陆续有高级别的美国官员鼓励印度升级已实施多年的“东向政策”。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访印时强调,美国支持印度“东向政策”,鼓励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还要“与东接触”和“向东行动”。 |